同义词
怀素和尚一般指怀素(唐代书法家)
《零陵县志》[10-11]
艺术家
,
人物
,
书法
,
中国
怀素(737-799[1]
,一说725-785),字藏真,俗姓钱,永州零陵(今湖南零陵)人,唐代书法家,以“狂草”名世,史称“草圣”。自幼出家为僧,经禅之暇,爱好书法。与张旭齐名,合称“颠张狂素”。
怀素草书,笔法瘦劲,飞动自然,如骤雨旋风,随手万变。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,千变万化,而法度具备。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,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。
- 本 名
- 怀素
- 别 称
- 草圣
- 字 号
- 字藏真
- 所处时代
- 唐朝
- 民族族群
- 汉族
- 出生地
- 永州零陵
怀素人物生平
编辑怀素十岁时“忽发出家之意”,父母无法阻止。进入佛门后,改字藏真,史称“零陵僧”或“释长沙”。家贫,买不起纸张,只好在寺院的墙壁上、衣服上、器皿上,芭蕉叶上,练习书法;为了练字,还制作了一块漆盘。[3]
怀素年轻时,书法在于“不师古”。按照中国的笔法传承,他还“不得法”,还处于正统书法的门外。
唐宝应元年(762年),怀素他由零陵出发,作万里之行,求师访友,经衡阳、客潭州。
唐宝应元年(763年),怀素又开始北上岳州(今湖南岳阳)。
唐大历元年(766年),怀素写《秋兴八首》。怀素此帖的书风,到这时还未发育成熟,而他的内心也处于彷徨阶段。无论是起笔、行笔、收笔,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。
唐大历二年(767年),怀素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。时徐浩去广州任刺史,此行目的并没有达到。同年冬或三年春,张谓奉诏回京任太子左庶子,于是怀素随同张谓一同进京。有幸见到王羲之、王献之作品,也鉴赏到《曹娥碑》。 在长安,怀素前后大约滞留了5年的时间。
唐大历三年(768年)春,怀素“遂担笈杖锡,西游上 国,谒见当代名公”,在衡阳与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游山水。当时,恰逢贬来潭州(长沙)任刺史的张谓回朝复职,怀素便与之同伴入秦。入京后拜会张旭的弟子邬彤,并引以为师。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、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,以及王献之的书法,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;离别之时,邬彤又将作字之法,一个“悟”字教给怀素。
唐大历六年,怀素母病甚重,遂于腊月初回乡探视,以待汤药。怀素觐亲以后,即重返京师。
唐大历七年(772年),九月左右,怀素返回故乡,绕道东都洛阳南下,拜会颜真卿。[4]
颜真卿把“十二笔意”即“平谓横、直谓纵、均谓间、密谓际”等传授给了怀素,并告诉怀素,他二十多岁时,曾游长安,师事张旭二年,略得笔法,自以为未稳。颜真卿并为怀素作《怀素上人草书歌序》。
唐大历十一年(777年)八月六日,创作《自叙帖》。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,在《自叙帖》中,怀素对给予自己艺术有所教益的几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。
唐贞元十五(779年),怀素又回到了零陵,写《小草千字文》。
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,唐贞元十五年(799年),患风痹病,圆寂。[3]
怀素主要作品
编辑《自叙帖》
《自叙帖》,纸本,纵28.3厘米,横755厘米;126行,共698字。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“藏真自叙”四字。原迹如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。《自叙帖》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。最初的六行,据说是由此帖收藏者苏舜钦(宋)所补写,与第七行以下的相比,确有天壤之别,这在打开全卷俯瞰时,更加让人一目了然。通篇为狂草,笔笔中锋,纵横斜直无往不收;上下呼应,一气贯之。[5]
《小草千字文》
《小草千字文》,贞元十五(公元799年)书。怀素千字文有多种,而以“小字贞元本”为最佳,又称《千金帖》绢本,八十四行,一零四五字。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,怀素晚年草书又从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,字与字不相连属,笔道更加苍劲浑朴。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,故历来为书林所重。
《苦笋帖》
《苦笋帖》,唐“草圣”怀素所书,纵25.1厘米,横12厘米2行14字,即“苦笋及茗异常佳,乃可径来。怀素上”。清吴其贞评:“书法秀健,结构舒畅,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。”《苦笋帖》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。藏于上海博物馆。[6]
《论书帖》
《论书帖》,草书墨迹,纸本,纵38.5厘米,横40.5厘米,9行,共85字。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,所以有“以狂继颠”的说法。董追《广川书跋》云:“怀素于书法,自言得笔法三昧。观唐人评书,谓不减
张旭,素虽驰骋绳墨外,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”,“今其书自谓真出钟(钟繇),草出张(张芝)。”但无论如何,怀素的草书以奔放纵逸为基本面。而《论书帖》则与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,写得“匀稳熟”,“出入规矩,绝狂怪之形”,是草书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。
怀素人物评价
编辑贯休(《观怀素草书歌》):张颠颠后颠非颠,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。师不谭经不说禅,筋力唯于草书妙。颠狂却恐是神仙,有神助兮神莫及,铁石画兮墨须入。金尊竹叶数斗余,半饮半倾山衲湿。醉来把笔猛如虎,粉壁素屏不问主。
吕总的《续书评》说:怀素草书,援毫掣电,随手万变。
黄庭坚:张旭妙于肥,藏真妙于瘦;此两人者,一代草书之冠冕也。[7]
米芾(《海岳书评》):怀素书如壮士拔剑,神彩动人,而回旋进退,莫不中节。[7]
《集古录》:藏真特以草书擅名当时,而尤见珍于今世。[8]
蒋之奇:草书有妙理,帷怀素得之。
沈右《书画题跋记》:怀素书所以妙者,虽率意颠逸,千变万化,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。
文彭:(《清净经》)笔法高古,精神焕发,真有骤风旋雨之势。
唐吕总(《读书评》):怀素草书,援毫掣电,随手万变。
宋代朱长文(《续书断》):如壮士拔剑,神采动人。[7]
李白(《草书歌行》):少年上人号怀素,草书天下称独步。墨池飞出北溟鱼,笔锋杀尽中山兔。吾师醉后倚绳床,须臾扫尽数千张。飘风骤雨惊飒飒,落花飞雪何茫茫。起来向壁不停手,一行数字大如斗。怳怳如闻神鬼惊,时时只见龙蛇走。左盘右蹙如惊电,状同楚汉相攻战。[7]
怀素史籍记载
编辑
怀素书法
(8张)
陆羽《僧怀素传》[13]
怀素《自叙帖》[14]
唐李肇《唐国史补》[15]
怀素艺术特色
编辑怀素的草书称为“狂草”,用笔圆劲有力,使转如环,奔放流畅,一气呵成,和张旭齐名。后世有“张颠素狂”或“颠张醉素”之称,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。他也能做诗,与李白、杜甫、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。好饮酒,每当饮酒兴起,不分墙壁、衣物、器皿,任意挥写,时人谓之“醉僧”。他的草书,出于张芝、张旭。[16]
《金壶记》说他是“一日九醉”。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,“狂僧不为酒,狂笔自通天”,他志在“狂草”而已。
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,如“骤雨旋风,声势满堂”,到“忽然绝叫三五声,满壁纵横千万字”的境界。虽然如是疾速,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,极少失误。与众多书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,如圣母、食鱼、苦笋、藏真、诸帖,保留晋法甚多,藏真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。如小草千字文、圣母帖,与其狂肆作风,大异其趣,完全换过一番面目,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。
从笔迹学的角度看,怀素一生的书法线条,质地上都倾向于瘦细,和禅修苦寒的美学有很大关系。怀素年轻时代,书法在于“不师古”。按照中国的笔法传承,他还“不得法”,还处于正统书法的门外。怀素二十九岁时,曾经写下了《秋兴八首》。《秋兴八首》是杜甫的诗句,创作于大历元年(766年),也就是“安史之乱”三年以后。怀素此帖的书风,到这时还未发育成熟,而他的内心也处于彷徨阶段。对于一个“野狐禅”,或者一个“贱家鸡”,怀素草书根本得不到认同。《秋兴八首》的书法线条,臃肿中包含着怯懦,为追求“一笔书”的效果,牵丝萦带显得很牵强,给人以拖沓的感觉。无论是起笔、行笔、收笔,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。
怀素本是一个叛逆者,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时代,唐朝书法氛围崇尚法度;王羲之书法在初唐,受到唐太宗的追捧,时人更是趋之若鹜,怀素并不在意当代的艺术潮流。他更多地在“一笔书”的领域探索,继承了张芝、崔爰、杜度以及王献之的书法传统。如果说,怀素青少年时期的书法,凭借的是艺术直觉。那他三十岁以后的艺术探索,则是在艺术传统中求索。而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,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传承,笔法则是魏晋书法的“核心机密”。[16]
怀素亲属关系
编辑母亲:刘氏
表兄:邬彤,钱塘人,唐代书法家
怀素人物轶事
编辑怀素练蕉
怀素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。因为买不起纸张,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,涂上白漆书写。后来,怀素觉得漆板光滑,不易着墨,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,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。芭蕉长大后,他摘下芭叶,铺在桌上,临帖挥毫。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,老芭蕉叶剥光了,小叶又舍不得摘,于是想了个办法,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,对着鲜叶书写,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;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,他还是在所不顾,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。他写完一处,再写另一处,从未间断。
以狂继颠
怀素与张旭,性格都很疏放率真,不拘小节,尤喜杯中物。据说张旭“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,或以头濡墨而书。既醒,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。世呼张颠”。怀素也曾一日九醉,时人常呼之为醉僧。他曾在寺内粉壁长廊数十间,每因酒后小豁胸中之气,便提笔急书于粉墙之上,其势若惊蛇走虺,骤雨狂风;满壁纵横,又恰似千军万马驰骋沙场。为此,时人又称怀素为“狂”。说怀素之与张旭,是“以狂继颠”。[8]
看公孙大娘剑舞
唐代公孙大娘[20]
是开元时有名的女舞剑家,她的弟子也擅长舞剑。怀素看了公孙剑器舞后,大受启发。由此他的狂草在画形分布、笔势往覆中增强了高昂回翔之态;在结体上也加强轻重曲折、顺逆顿挫的节奏感。他的名气越来越大。
醉僧
笔冢
怀素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、王献之及同朝张旭的行书、草书专心摹写,从不间断,专攻日久,自成一体。因长期精研苦练,秃笔成堆,埋于山下,人称“笔冢”。
墨池
怀素后世纪念
编辑怀素公园
为纪念怀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中路建有“怀素公园”。公园里有古迹绿天奄,是怀素出家修行,种蕉练字的地方。据零陵县志记载:绿天庵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,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。下正殿一座,上为种蕉亭,左为醉僧楼,有怀素塑像。庵后一处刻有“砚泉”二字,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。右角有“笔冢”塔,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。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,是怀素洗砚处。
词条图册
更多图册
- 参考资料
-
- 1. 怀素籍贯和生卒年考 .永州市人民政府[引用日期2015-10-13]
- 2. 永州名人 .湖南省永州市政协[引用日期2015-09-13]
- 3. 唐代书法大家怀素是如何进入化境的 .中国文化传媒网[引用日期2015-10-10]
- 4. 王元军.怀素评传:三秦出版社,2000-5
- 5. 怀素墨迹《自叙帖》魅影的背后 .人民网[引用日期2015-09-13]
- 6. 怀素《苦笋帖》 .人民网[引用日期2015-09-13]
- 7. 草书大师僧怀素 .中国文化报[引用日期2015-10-10]
- 8. 怀素禅师——狂僧、狂草 .凤凰网[引用日期2015-10-11]
- 9. 胡传海 .中国书法史话:上海书画出版社 ,2002-12-1
- 10. 贫无纸,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,以供挥洒,名其庵曰绿天
- 11. 怀素,字藏真,生于零陵,晚游中州
- 12. 怀素居零陵,庵之东植芭蕉数亩,取蕉叶代纸学书,名所居曰绿天庵
- 13. 《僧怀素传》(陆羽):怀素疏放,不拘细行,万缘皆缪,心自得野。于是饮酒以养性,草书以畅志。时酒酣兴发,遇寺壁、里墙、衣裳、器皿,靡不书之。贫无纸可书,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,以供挥洒。书不足,乃漆一盘书之。又漆一方板,书之再三,盘板皆穿。怀素伯祖,惠融禅师也。先时学欧阳询书,世莫能辨,至是乡中呼为大师钱小师钱。
- 14. 《自叙帖》:怀素家长沙,幼而事佛,经禅之暇,颇好笔翰。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,所见甚浅。遂担笈杖锡,西游上国,谒见当代名公,错综其事。遗编绝简,往往遇之,豁然心胸,略无疑滞。鱼笺绢素,多所尘点,然士大夫不以为怪焉。
- 15. 《唐国史补》:怀素好草书,自言得草圣三昧,弃笔堆集埋于山下,曾曰笔冢。
- 16. 唐代书法大家怀素是如何进入化境的 .中国江苏网 [引用日期2015-10-10]
- 17. 人文天下:怀素故里 翰墨飘香 .新华网[引用日期2015-10-13]
- 18. 怀素大和尚 .新浪网[引用日期2015-10-13]
- 19. 草书天下独步 .新浪网[引用日期2015-10-13]
- 20. 《乐府杂录》: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,僧怀素见之,草书遂长,盖准其顿挫之势也。
- 21. “醉僧”怀素芭蕉练字 .语言文字报[引用日期2015-10-10]
词条标签: